精准培育,赋能成长 —— 余姚市第四届教师发展学校培育视导活动侧记

作者: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 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教师发展学校培育工作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举措。通过教师发展学校的创建,能够规范教师培养体系,为教师提供更科学、系统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近日,教师进修学校组建专家团队,他们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视角,为申报第四批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育学校,提供精准且富有建设性的指导。

本次活动分成三组两地开展,其中两组在北京师范大学余姚实验学校举行,由北师大实验学校、余姚市丈亭镇第一幼儿园、余姚市舜北小学、余姚市丰北小学四所学校参与汇报。视导组将四所学校分为两个小组,针对各学校的汇报内容,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专题指导,确保交流与反馈全面且深入。

北师大余姚实验学校的周静老师作《聚焦“三格”成长路径,构建“三度”发展体系,深耕青蓝工程,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主题汇报,学校将深耕 “三格三度”,以教育科研为着力点,强化校际资源共享,聚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丈亭镇第一幼儿园教师发展规划以《秀美教师 e 家》为品牌,该园将借研训与技术助教师成长,凝聚团队,夯实幼教发展根基。

在指导交流环节,市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朱宏伟主任指出,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学校应积极引入专家讲座,拓宽教师视野,使教师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要立足课堂和教学常规,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实现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胡英副主任强调,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让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因材施教,将课堂打造成学生喜爱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学习中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符银儿主任就关于教师发展学校评估标准作具体说明,指出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需要以校本研修为重要抓手,立足校本,抓好常规工作,做好“一校一模式”、“一年一主题”、“一课一系列”“一研一收获”。

第二组由余姚市舜北小学、丰北小学作汇报,两所学校紧密围绕建设规划、管理运行、专业成长和示范辐射这四个关键维度,对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规划。教师进修学校郑玉芬主任,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发展学校评估细则,指导学校排摸情况、对标建设,充分挖掘使用资源做实做好校本研修活动,“卷”动新老教师参与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真发展、真成长;提炼研训品牌,开展“和美”团队建设、“幸福成长营”等活动,为两所学校的教师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组视导活动在朗霞小学开展。周建胜校长以“慧思引航师训坊”品牌建设为题,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标准,在建设规划、管理运行、专业成长、示范辐射作了详细汇报,同时提出了学校教师发展的的诸多困境。

专家组就教师发展学校的评估与教师培养工作展开深入思考,指导探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宁波市名校长柴利波校长提出了“五定”工作法:一定思路,即制定完善且具体的教师培养方案和框架结构,清晰规划培养对象及培养方式,如采用结对、工作室、专家讲座等多样化途径。二定人员,梳理青年教师等重点培养对象,组建会师引航工作坊,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三定品牌,从优势学科切入,打造品牌学科,形成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的模式。确立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推动教育研究深入开展。四定制度,将教师培养全面纳入校长考核和教师考核体系,制定详尽的奖励与考评方案。五定方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确定学科评价、学科融合等研究方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余姚市名校长边佳楣校长,根据自身曾就任农村校长20来年的经验,给到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一是校本研训要以主题为引领,认真对待项目申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方案,作为日常指南。青年教师培养重点在课堂教学,围绕任务驱动情境式教学开展多样活动,教研组设分主题,长期形成课题,达成培训指标。二是管理机制构建需做好学校定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整合各类教师管理制度。三是资源利用上,挖掘乡村临时工作室等现有资源,搭建平台并借助外力,与高层次专家结对。新教师培养采用双导师制,促进快速成长。

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朱延芳副校长做活动小结。通过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汇报学校对自身在教师发展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未来的改进方向和发展重点。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余姚市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助力学生茁壮成长,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余姚力量。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