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融合·生长:一场解码劳动教育未来的探索 ——金东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

作者: 时间:2025-04-16 点击数:

在“五育融合”成为教育主旋律的今天,劳动教育如何走出“表面化”“碎片化”的困境,实现从课程设计到素养生成的跨越?2025年4月8日至11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联合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体育局教育中心,带领骨干教师团队赴温州开展为期四天的专题研修,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劳动教育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理念输入——现场观摩-案例拆解”的进阶式学习,探索区域协作与校本实践的创新路径。这场活动不仅是对温州劳动教育“金名片”的深度解码,更是一场教育者对劳动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辨与行动突围。

金华市金东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员陈芬芬在活动中提出,劳动教育需聚焦“真劳动、真教育、真生成”三大核心。参训教师要在此次培训中认真学习,汲取温州市的先进理念与宝贵经验,将劳动经验升华为可迁移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照亮学生精神发育的第三束光”。

4月8日下午,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周晓远主任在《深耕·跨界·生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维突破》中提出,劳动教育需以课程标准为纲、学科融合为脉、家校社协同为网,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构建“劳动项目学习”新生态。例如,通过“校园节水装置设计”等项目,引导学生从问题发现到技术迭代的全流程实践,这正是温州“劳研熔合”策略的缩影——将劳动与科学、工程、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打造“无边界课堂”。

4月9日上午,温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中心黄辉老师以《学校劳动教育方案的制订与劳动项目学习》为题,结合温州案例提出“在地资源利用五步法”:需求调研→资源整合→课程开发→评价反馈→迭代升级。例如,瓯海区通过“家校社协同全域实施模式”,将劳动教育嵌入社区服务、非遗传承等场景,形成“资源-课程-评价”闭环,为破解“有劳无教”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4月9日午间,参训教师来到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的五大主题场馆(校史馆、节水馆、瓯菜馆、文化馆、楹联馆)中,开启了一场劳动文化的时空对话。校史馆:从农耕工具到智能机器人,见证劳动工具的迭代与劳动精神的传承;瓯菜馆:非遗技艺展演中,教师们亲手制作鱼丸、敲鱼面,体悟“舌尖上的劳动美学”;百工馆:瓯绣、木偶戏等非遗项目,让教师们理解“工匠精神”与现代创新的融合之道。这种“五感沉浸式”学习,让劳动教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随后,参训教师以体验者身份深度参与四大主题工坊,通过角色代入完成挑战,实现从劳动技能习得到核心素养生成的全链条突破。陈孙册老师带领学员揭秘 “水之道”,学习组装净水器;胡人和老师引领大家走进创客世界,制作报警器;陈涵老师组织学员体验茶艺师职业;施婧若老师指导学员制作千年商港主题邮票。学员们以小组协作完成项目挑战,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劳动与创新的紧密联系。成果展示环节亮点不断,充分体现了 “做中学、创中悟” 的育人效果。

4 月 10 日,金东区教育体育局教育中心与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了联合教研活动,在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良知楼三楼报告厅内,多场聚焦劳动教育课堂实践的展示课精彩上演。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吴冠丹老师带来了扎染课程《神奇的扎染》,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扎染的独特魅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在基础扎结技能练习环节,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自学,每人尝试一种扎结方法(如“捆扎法”或“夹扎法”)。完成后与小组同学分享“如何折、如何扎”,交流技巧与心得。瓯海区新桥第二小学胡丹老师则以《让马达工作起来》为载体,通过对小电风扇的工作原理分析导入本课,引导学生思考马达的重要作用。在胡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各个小组都完成了简易电风扇的制作。南瓯实验小学的陈瑶瑶老师带来《LED产品制作》课程,以梧田老街流光溢彩的LED灯景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思考灯光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陈老师适时抛出实践任务——为市集设计制作特色LED灯牌。在实践环节,学生们分组合作,从电路连接到创意设计,亲身体验科技制作的乐趣,各组展示了独具特色的LED作品。整堂课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充分展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金东区岭下镇中心小学方振校长带来《思政赋能:立足真实的劳动教育高质量校本探索》的分享,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景山小学夏秀欣老师分享《巧手筑梦・美德润心 —— 多彩的手工服饰课程》经验,展示特色劳动课程开展模式;瓯海区潘桥中学郑建国介绍《“1+3+N”: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呈现创新劳动教育架构。来自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瓯海区教育研究院潘天真老师,以《家校社协同:全域实施劳动教育的瓯海经验》为题开展讲座。潘天真老师详细介绍了瓯海在劳动教育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经验。

4月11日,浙江省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谢乐冬在《素养视角下的新质实践教育》中提出,劳动教育需构建“知识习得-能力进阶-品格形塑”的素养生成链。例如,通过“智能种植系统”项目,学生从传统农耕技能学习转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从“劳力”到“劳心”的跃迁。这种“新质劳动教育”正呼应全球教育趋势——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劳动者。

四天的研修,是一场认知迭代与实践创生的交响。从温州“劳研熔合”的课程创新,到瓯海“全域协同”的生态构建,再到金东“校本深耕”的本土探索,劳动教育正突破传统边界,成为连接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育人纽带。正如活动所启示的: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熟练的劳动者”,而是塑造“完整的人”——在真实情境中锤炼品格,在创新实践中激活潜能,让五育融合的种子在劳动的土壤中拔节生长,最终照亮每一个生命的未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