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课堂悟真谛 实地研学铸根魂——潘新华名师工作室成功举办“行走的思政课”赋能课堂创新专题研讨活动

作者:金涛 时间:2025-10-20 点击数:

为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潘新华名师工作室于2025年10月18日举行线上专题研讨,聚焦“行走的思政课”赋能课堂创新,推动思政课在育人方式与教学内容上的实质创新。本次活动围绕《寻枫桥新经验,看善治新“枫”景》《护运河文化之“脉” 植文化自信之“根”》两节课例,由教师说课、课例研讨、专家指导三大环节组成。

一、教师说课,展示行走中的教育智慧

侯可伟老师介绍了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学情和各自对应的学习目标,提出本节课要重在感性认知与情感启蒙侯老师的小学课例以“枫桥经验”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枫源村,通过“寻找发现卡”项目化学习,实地考察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学生们在红枫义警、家风家训等场景中,直观感受“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治理智慧,将课本中的协商民主理念转化为生活化的认知。

茹奕蓓老师的高中课例则以浙东运河文化为主线,设计“文化研学三站”:从校门石碑到博物馆志愿讲解,再到文化园创意设计,引导学生挖掘运河文化的“变与不变”,深化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解。课例充分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分层设计理念。

二、课例研讨,开启多维度的评课议课

在这一环节,与会教师从场景选取、现场组织、课堂生成、育人成效等维度展开讨论。寿婧杏老师认为小学段的课例体现了充分利用家乡资源、场景贴近社会生活、场景丰富符合认知三大亮点,符合小学生以感受、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特点,同时提出建议,让学生分享枫桥经验全国的推广实践,还可以加上“智治”。

付荣老师,以“深耕地方文化,构建行走思政大课堂”为题,认为本节课他山之石择善而从、立足本土挖潜增效,勇于实践豁然开朗,具有实践性、时代性、活动型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介绍把本土素材引入高中思政课堂的思路。

金涛老师从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课堂生成、动态化进阶式的课堂生成、对“行走的思政课”的两点困惑三个角度评价了侯老师的课例,认为本节课从事实到方法,从方法到价值,学生对“枫桥经验” 的认识更加理性全面深刻,现场体验带来的价值认同感自然生成。

龚君华老师以“培育·淬炼·浸润:知行合一 内化自我”为题,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入手,从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情感激发角度评价了本节课的育人成效,并提出了素养目标的改进建议。

楼煌婷老师认为侯老师的课有着四大特色:强化规则意识,筑牢思想认知根基;培养解决能力,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激发共情能力,深化积极情感培养;提升协作能力,助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后续可以深入挖掘本土资源的育人内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柴叶群老师从教学贴合度、学生关联度、学生发展度对茹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蔡老师认为本节课场景精准服务于教学内容、目标,靶向性强;场景符合学情,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与参与,贴近性高参与度广、代入感强;场景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能力发展,探究式场景,具有开放性,梯度式场景,具有迁移性。

张佳玮老师的点评首先从三个议题和对应的议学活动展开,提出本节课有序建构以结构化序列实现“做中学”的实践逻辑,有融内化在情境浸润中实现价值认同与素养提升,有神自觉于情感共鸣中催生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并提出是否可以引入辩论类等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形式。

张智怡老师从课堂生成维度是什么角度入手,把传统预设型课堂和动态生成型课堂进行对比,认为本节课在角色扮演中生成理解、在任务驱动中生成创意、在真实问题中生成实践力,同时提出建议考虑增加“生生互评”与“反思质疑”环节。

三、专家指导,推动思政课行稳致远

活动的最后环节,由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潘新华老师对本次研修活动进行指导。潘老师以“行走的思政课:让理论在实践中绽放”为题,认为行走的思政课是教育方式的变革,并提出四大思考:为何要走?是何模样?有何价值?如何作为?

潘老师认为行走的思政课需注重“课程化设计、探究性驱动、融合性反思”,避免活动流于表面,应引导学生从现象深入本质。潘特针对侯老师和茹老师的两结合,具体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设置、作业的布置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指导。会议最后,潘新华老师对工作室研修提出具体要求,呼吁教师主动参与、扎实积累。

本次研讨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彰显了“行走”背后的育人逻辑——唯有将理论融入实践,方能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 附件【11潘新华.jpg】已下载
  • 附件【01大合照.jpg】已下载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