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7日上午,诸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学科共200多位校级管理员和工作坊坊主,分别齐聚诸暨教师进修学校阶梯教室,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相关文件解读、工作布置、业务培训等内容的首次集中培训活动。
2014年5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计划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该工程主要是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浙江省教育厅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基础上,精心制定了符合浙江教育教学实际的课程标准,设置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大主题,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和不同应用能力的需求,开发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移动教学环境等三类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四类课程(技术素养、教学计划与准备、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与诊断等),关注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改进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支持。从2015年开始,以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为试点,先行起步,到2017年完成全省教师每人50学时的培训。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教师研修网分别为诸暨市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提供网络支撑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技术和服务保障,本次培训总目标为结合我省“教育信息化超前部署,优先发展,使之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的要求,通过“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自主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是一项与以往任何一种培训都完全不同的培训。它的不同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1.混合研修——网络(60换20学时)、教学实践(20学时)、校本研修(10学时)。2.顺势而为——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融合学科教师专业发展。3.全员参与——全员参与(五年以内退休人员选学)。4.全程测评——诊断测评、过程性测评与质量监控、发展性测评。5.统一课标——综合课程先行、专题与支持课程深入、实践性课程生成。6.区分环境——简易多媒体环境、交互多媒体环境、网络与移动环境。7.自主选择——区县选择机构、学校选择环境、教师选择课程。培训形式主要分网络研修、课堂实践和校本研修三大模块。
为确保“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仪站(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的诸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依托教师进修学校设立“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和实施指导办公室,负责工程的统筹部署和具体管理指导工作。校长(园长)是各中小学(幼儿园)“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各学校设立相应的“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要求,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活动的组织落实工作,及优秀成果的评选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