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省上半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专题研修课程与校本实践环节的结束,来自嵊州市小学、初中、高中段18个学科的1162名参训教师一个不落的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和须上传的视频作业,经各学科教师批阅,浙师大审核成绩全部合格,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启动浙江省教育厅指定的培训项目,从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之一。
上半年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是继去年下半年小语、小数两学科开始实施的我省三年行动计划一部分,该培训项目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网络服务为支撑,采用网络培训、校本研修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从三月中旬的平台选课——三月底的综合课程研修——四月初的诊断性测评——四月至六月漫长的专题课程研修与校本实践(重头戏)——六月底七月初的发展性测评,历时近四个月。参训教师的个中滋味、心头起落都汇成了一个个培训的故事。视频看不懂的尴尬,遇到难题的发懵,课堂视频录制的艰辛,作业上传成功的喜悦等等都仿佛就在眼前。
群互动。浙师大网络学院培训团队为每个参训县市建了一个由各级管理员、坊主、参训教师加盟的QQ群,用“群管理”实时播报培训动态和进度,使“群互动”成为参训教师的“知心大姐”、“疑难杂症问询处”。县市管理QQ群、学校工作群拉近了学员与管理员、学员与坊主、学员与学员的距离,有问题就入群咨询已成培训常态。充分印证了: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的战场,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坊带动。学科工作坊作为网络培训的展示场、引领场,适时、及时开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5月25日和5月30日,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浙江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送培活动”连续两次送教下乡到嵊州。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教育技术学博士阮高峰,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主任沈才有等专家为各参训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工作坊坊主传经送宝,既有理论引领类的指点,又有技术整合类的点拨,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的现实意义以及在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中的大变革、大作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义无反顾地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校联动。专题课程研修与校本实践作为提升工程的重头戏自然引起各校分管领导的重视。校本研修的基础地位在培训学时的分布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占总培训学时的55%,综合课程的研修只是热身,进入校本实践才算进入实质性的提升阶段。校本实践中的教学设计、课堂视频实录才是参训教师的一道坎,对年长参训教师来说要完成上传视频作业着实是一项挑战。环顾全市,校片联动、学科互动,以乡镇(学校)为单位开展的同伴互助学习蔚然成风,电脑水平高的帮助电脑水平低的,年轻的帮助年长的,拿高档手机的帮助持老年手机的动人场面比比皆是,真正达成了在学习中掌握,在合作中共进。
培训的效果如何,到底掌握了多少,这些天正在进行的全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发展性测评是参训教师自己寻找答案的最好路径。
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