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市教师进修学校与省王慧琴名师网络工作室联袂课堂教学研讨
作者:tzyh 时间:2017-11-06 点击数:
“语用”一直是近几年来有关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着力培养孩子们语言运用的能力,让他们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机高效地落实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呢?近期,围绕着这个困惑,带着探寻相关策略的美好诉求,玉环市教师进修学校联合浙江省王慧琴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联袂教学活动。一场基于“童本语文”立场的“语用”实践教学研究的盛宴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活动当天,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坛新秀,来自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祁玲娟老师。她执教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祁老师的课充满着浓浓的游戏精神,独具匠心地将字词教学、语段教学融于其中。在一个个快乐的游戏中,祁老师无痕地落实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孩子们也得到了满满的收获。 紧接着,工作室导师、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王慧琴老师做了以《童本语文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的专题讲座。王老师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小学教育要追寻儿童精神。因为从本质上说,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她结合鲜活的案例从教学视角的成人化倾向、引发情感的成人化倾向、阅读感悟的成人化倾向、文本开掘的成人化倾向、资源拓展的成人化倾向、话语表达的成人化倾向等维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成人化倾向。并以《自然之道》和《我要的是葫芦》为例,告诉老师们,我们的小语课堂也需要“私人订制”。所谓“私人订制”,就是指能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量体裁衣”。 课堂以“私人订制”为导向,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别需求,而且能够把满足个人需求与群体共学行为智慧地结合起来,实现“私人订制”与“群体共学”融为一体,真正构筑“以童为本”的课堂生态 。具体来说,“私人订制”要以孩子的“疑惑点”为导向,以孩子的“好奇点”为导向,以孩子的“兴奋点”为导向,以孩子的“兴趣点”为导向,以孩子的“争鸣点”为导向。王老师两个小时的讲座详实而又生动,让与会老师对于如何打造一堂以童为本,扎实生动的语文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活动第二天,首先由工作室成员、绍兴市十佳模范班主任,来自绍兴市树人小学的杨伟娟老师执教和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绍兴市教坛新秀,来自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金毅老师分别为与会教师执教三年级选学课文《六个矮儿子》和五年级《彩色的非洲》。杨老师依据文本特点,和孩子们玩着猜谜的游戏,在不知不觉间把文章还读成了一首儿歌。同时杨老师在游戏中也不忘语言训练,让孩子们以“商家”的视角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他要出售的商品,做一个有艺术的推销者。孩子们写得灵动,玩得开心,真正做到了“快乐学习”。金毅老师的整堂课立足学生的自学自读,依学情而动,顺势点拨,彰显了浓浓的“以儿童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文本的巧妙重构,字里行间的品味细读,孩子们主动地学习,大胆地表达,使整堂课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三位来自玉环的青年教师闪亮登场。第一节,由工作室成员、玉环市优秀青年教师,来自楚门中心小学的张曦老师为我们带来群文阅读课。张老师以四年级所学的两篇老舍的课文《猫》和《母鸡》为基,对比原文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发现老舍“俗”、“白”的语言特点,同时,也通过文字认识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老舍。 第二节,由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台州市名师,来自坎门中心小学的林华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堂六年级的略读课《青山不老》。林老师的课紧紧落实“词文融通”,由词的对比迁移到语段的对比,依图解词,以读悟文,读着读着,那位使青山不老的老人的形象也渐渐立了起来。 最后一节,由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台州市名师,来自环山小学的孔丽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赵州桥》可谓是“朴实中见大气,扎实中显灵动”。整堂课词语教学方法多样生动,图示、表演相得益彰;读写迁移扎实有效,读中悟写法,写后当堂批。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所受到的语言训练一定会牢记在心。
一天半的活动,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加强玉环和绍兴越城两地教学艺术的交流,带给老师们的思考与收获是沉甸甸的。
玉环市教师进修学校 董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