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
读书能积淀学养,兴奋思索,教导迷津。
暖花开季,阅读正当时。近日黄岩区“橘子洲∙啃读坊”中学教师领读团队相约在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了第16次读书沙龙活动。本次啃读的书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著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脉络回忆
坊友就着创作背景、书籍结构、主要内容三个板块引领书友进行书中“脉络回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精神和道德的培养。教育应当保护孩子们的心灵财富,让他们体验到追求道德和义务的高峰是一种魅力和美。他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具有高度道德感、责任感和自我意识的个体,即“真正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撰写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部著作,试图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探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向教育者和家长展示了如何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来培养具有高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真正的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视角独特,采用道德教诲(劝谕、训诫、教规、交谈)的形式写成的。
观点分享
根据书中59个章节,围绕涉及的“真善美、理念信念、忠诚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责任、自由自律、爱情友情亲情”等概念和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观点分享。
美是培养敏锐的强有力手段。一些学生对自然中花开花落,对友情、亲情中的相逢离别,有着丰富且细腻的情感。这是他们对美的感受,对生活中的变化敏锐、敏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为学生们建立起学科的美,让这一份美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
其中“怎样教会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这篇印象深刻。由此想到了在家庭生活处理亲子关系问题上,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精神生活,比如分享读书体会,比如和小孩一起做家务等。
“要培养学生的良心”。有时和老师关系亲近,会主动打招呼的往往是学困生。作为教师,我们也许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而非品德的培养。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要让这样的内心世界及早体验到“为他人做好事”是一种美和幸福;为了追寻这种美和幸福,他们就甘愿去奉献,在付出中享受着精神劳动的喜悦。
书中关于“友谊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面临人际交友的困扰。真正的朋友是能够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内涵剖析
古人云:学,然后知困;读,然后知不足。精彩的观点分享之后,各位坊友抽签选择问题后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了本组的讨论结果。
问题一:作者在第18页写到“要珍惜生活的幸福,这种幸福只有人可以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生活的幸福?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生活的幸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 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2. 引导孩子好好爱身边的人。3.引导孩子好好爱自己。总之,幸福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
问题二:书中第26章讲的是“怎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请结合教育教学生活实际谈谈你是采用怎么样的手段来激发的?
我们组认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3.给予奖励和正面的反馈。4.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成为真正的教师,需要哪些品质,又如何在工作中实践呢?各个小组运用思维导图呈现了他们的观点,并选出了一位代表阐述了本组的设计理念。
蒋丹迪代表拾穗分队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百年大计,一个真正的人就像参天大树一样顶天立地。真正的人应该忠诚,要有理想,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懂得奉献,最后还要有担当。
潘婷代表知味分队表示,真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教养、懂奉献、讲良心、会谦虚,有“精神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应挑选合适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立足于“人”的教育,用平和的眼光、求实的心态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
坊主寄语
啃读坊坊主王雪莉作总结发言。她结合共读书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强调,一个教师多读书往往会具有高出常人的职业精神,能够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和谐发展,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她建议教师,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在博览群书中积极思考,在阅读分享中拓宽视野,在持续啃读中收获成长,让每一个读书人成为幸福的教育人。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让我们在这孕育活力的春日里,继续与书籍携手同行,让书香陪伴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