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舟无惧,与“蓝”同辉——云和县古坊小学数学组开展“青蓝工程”课堂教学展评活动

作者:吴海红 时间:2024-06-12 点击数:

追光而行,慧心引领。璞玉初琢,芳华始绽。为扎实开展我校师徒结对教研活动,检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成效,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校数学组开展了“青蓝工程”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活动中,青年教师虚心向师傅请教,在各自结对的师傅指导下精心备课、设计课件和教学环节,力求精益求精。

六年级蓝晨虹老师《图形的旋转(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运动的素材,引出旋转。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思维过程,过交流,学生对旋转的“三要素”理解到位,认识到旋转特征,学生能够通过“三要素”判断图形的是如何旋转,并且可以画出简单的图形旋转。刘志锋老师作为师傅进行了点评,从各个方面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出可以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旋转绘画练习,可以将学生不同的错误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刘老师致力于将课堂还给学生,该理念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

六年级叶慧杰老师的《变化的量》通过课前的学习单出发,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单分析,引导学生对于变化的量是怎么变化的,寻找出规律。并且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的完整性,强化变化的量的重点,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洪刘麟老师作为师傅,点评了叶慧杰老师的《变化的量》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方面分析本节课,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

五年级陈洪涛老师采用做实验的办法让学生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来认识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以及体积怎么去辨别大小。最后通过想象水杯体积与容积的变化,从实物到抽象,巧妙的将两个概念串联在一起。梁伟珺老师点评道: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从“直观感知”到“非标准度量”,直观感悟概念的可测量属性和大小关系,经历体积和容积概念的建构过程,使量感可见、可估、可测、可量,使量感得以自然生长。

三年级卢聆韵老师教学的《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一课,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时,每一份不能用整数表示,需要引入新的数来表示;接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环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再次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师傅何友军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卢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

王丽丽老师执教《认识时、分》,紧扣教材,回归课本,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师傅钟华老师进行本课内容的说课。其他听课老师们对王老师执教的内容进行了客观、有效的点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时钟大格、小格的呈现可以更详细一点”,为小数组教学工作积蓄前行的力量。

王舒琦老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利用讲述“小兔请客”的故事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借助小棒或计数器拨一拨,摆一摆,尝试解决问题,并通过“小兔请客”的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李晶晶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她指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子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青蓝携手,师徒同心,且思且行,向美而行!此次“青蓝工程”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既是青年教师的个人风采,亦是师徒精诚合作的集体智慧。古坊小学全体教师将继续以奋进之姿、实干之态、追风之势,共赴教育路上的星辰大海!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