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潜心,“研”以致远——黄岩区第三轮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坊2024年成果展示活动
作者: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 时间:2024-11-27 点击数:
为进一步更新科学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坊的辐射引领作用,近日,黄岩区第三轮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坊2024年成果展示暨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导向的项目学习专题培训活动在黄岩区东城街道中心小学文萃校区举办。
课例展示
王梦依老师执教的《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如何使小车从静止到运动,深入讲解了力的作用,特别是重力如何通过拉力使小车运动。通过让小车在2秒到站的任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拉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此外,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为后续学习动力与力的测量方法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由李红老师执教,通过组装橡皮筋小车、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弹力及其作用。李红老师把“制作一辆精准到达目标区的小车”作为驱动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小车的制作、测试、改进、提升过程,还通过一个锦囊设置有梯度的进阶任务,学生不仅学会了安装橡皮筋小车,掌握了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还激发了他们对运动和力学的探索兴趣。
第三节课《弹簧测力计》由王伟刚老师执教,本节课围绕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与使用展开,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弹簧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重要性,通过制作弹簧测力计1.0和认识使用弹簧测力计2.0,培养学生科学测量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强调科学测量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和改进工具,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专家点评
吴韦春老师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首先肯定了三位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验体验和动手实践,通过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三位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吴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改进建议:需要精简问题设计,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碎片化提问;加强记录单的反馈和集中处理,明确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优化后置问题的布置,确保学生能够明确课后学习任务,并进行有效的延续性学习;加强实验器材的改进和细节处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专题讲座
吴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法国学习经验的交流分享,并为我们做了《设计学习支架赋能科学教与学高效互动课堂》的专题讲座。
吴老师从科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科学教育项目化实践、科学教育常规化启智、科学教育品质化之道、科学教育全域化探索、科学教育实践化体验这六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吴老师着重强调了以下三点:
1.独立探索:法国科学教育强调孩子的独立探索精神,体现在学习主题的提出到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体系:法国构建了科学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融入国际先进理念,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3.动手实践:法国科学教育注重动手实践,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习,体现科学教育的价值。
在《设计学习支架赋能科学教与学高效互动课堂》的专题讲座中,吴老师分享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架赋能实验可视化,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1.聚焦话题性支架,激发观察兴趣;2.提供素材型支架,建构立体思维;3.运用方法型支架,训练观察技能;4.搭建操作型(类比型)支架,增强观察效果;5.巧用技术型支架,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总结
最后工作坊首席导师池松华对活动做了小结。池老师还高度评价吴特的讲座是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称“讲座给与会者带来一束光,让学员遇到光”。最后池老师提出,教学实践和理论研修是教师成长的一对翅膀,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展翅腾飞,要求工作坊成员下阶段不仅要继续练好基本功,上好课,还要提升自己的理论修为,多阅读,多反思,不仅仅是“遇见光”,还要去“追逐光”,最后才能“成为光、散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