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研室开展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研训活动
作者:嵊泗县教研室 时间:2024-12-13 点击数:
为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程育人的优化作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推进我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掌握课程性质,课堂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可以借鉴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11月29日在教研室四楼《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研训活动。来自全县各中小学专职教师和班主任近20人参加了培训。
专题讲座
教研员陈窈君做了专题讲座,首先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接着重点讲解了课程目标,把课程目标分解成课程总目标、课程具体目标、课程学段目标。重点强调了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适应各阶段学习生活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逐步改善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情绪管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然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课程的具体分阶段内容及课程实施建议,陈老师提出了尤其是学习心理可以专职老师写好教案可以让班主任或任科老师合力合作上课,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一个团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在学习《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框架》后,观看了钟志农老师《关于拒绝欺凌》和《美丽的吸引》的课堂评价案例,帮助大家学会评课、改课。
各学段的专职老师谈分享学习感悟
高中专职教师王婷谈这次学习感悟:课标框架不仅强调了心理健康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案。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预防,更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它关乎我们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生活态度等方面,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其次,浙江省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旨在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这一框架还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角色扮演等实践环节的课例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和技能。
初中段魏梦娜老师谈到学习后的感悟:1.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相比起前一版本的课程标准,虽然主要框架和之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新版的课程标准框架内容更加丰富、细化。尤其是生涯规划的部分增加了不少具体内容,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课程设计和规划时侧重点也要有所调整。2.课程框架内容反应了当下学生的心理需求。仔细阅读课程框架的内容并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后,不难发现,这些内容要点与学生当下的心理需求是十分契合的,例如面对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增强学习信心、调节情绪、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梳理早期职业发展目标等等,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当前最为迷茫、困惑,或者正在困扰着他们的一些问题,是我们日常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3.探索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来说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日常渗透,结合课程框架内容,我发现有一部分可以由心理老师提供活动素材,由班主任开展相应的活动,更有针对性,也更及时有效,例如入学初的适应新集体、新同学,考试前的应对考试压力,期末阶段的客观评价自己等等都可以与班级日常活动相整合。4.心理健康与国家课程相整合。在工作中发现,心理健康的很多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叠,可以与道法课程的老师合作,将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道法课中,实现课程育人。例如适应新环境、调节情绪、人际沟通技巧、感恩父母、自我评价等,这些都是道法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两者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提高道法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给学生,实现两者的共赢。
小学段的蔡莹分享自己的感悟:为一名小学心理老师,在深入学习心理课程纲要后,感慨颇多,也收获了不少启发。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就像破土而出的幼苗,每一天都有着新变化。低年级时,他们懵懂天真,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校园里的新奇事物、和小伙伴的相处是否愉快;到了中高年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在意他人的评价,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也有了更复杂的感受。面对这样快速变化的心理发展进程,我们的心理课程目标绝不能一成不变。它需要紧紧跟随学生心理发展的脚步适时调整。目前我们的心理课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急须系统性和连贯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涵盖不同年级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且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还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等。以评价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稳步地、螺旋式提升。学习心理课程纲要让我深知肩上责任之重,也让我明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要不断完善心理课程,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贴合他们发展的心理课堂。
课例设计
学习了课标后教研员要求大家扣紧标准和自己所教年级设计一堂以“情绪”这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陈老师同时还提出 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还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
魏梦娜老师设计了一堂《愤怒情绪的建设性表达》心理辅导课,引导初中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建设性地处理愤怒,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游戏“变脸”,感受情绪表达的必要性,通过吹气球游戏让学生再次体验愤怒不表达地害处,自然转入转换阶段如何合理表达愤怒,工作阶段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表达的重要性,并祝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处理我们生活中的愤怒情绪。及其他情绪,大明尝试、合理表达和运用,做一个情绪管理调配师。
王婷老师的《让情绪high起来》通过启思驿站、智慧平台、自助沙龙、快乐城堡四个环节置身于现实情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情境设计、头脑风暴让大家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蔡莹老师的《认识自己的情绪》通过你演我猜情绪辨一辨,情绪传递、情绪传染,采情绪蘑菇、情绪魔力豆,情绪大转盘等富有趣味地让学生在环环相扣中认识情绪及简单的情绪处理方法。其他参加培训老师也就这一主题设计了不同的课例。
此次活动,让大家对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设计课程时更能有标可依,也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校本实际,用好课程资源,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建构和全人协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增强同理心,从而建立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