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送培下乡展风采,助乡村教育启活力 ——余姚市杨蓥名班主任工作室市级展示暨“三名”工作室送培下乡活动纪实
作者: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 时间:2025-04-11 点击数:
4月8日下午,余姚市杨蓥名班主任工作室市级展示暨“三名”工作室送培下乡活动在小曹娥镇中心小学成功举办。活动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主题,聚焦班主任育人能力提升与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俞雁斌、德训处副主任徐小红及近八十位城乡班主任代表共同参与,共话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
活动伊始,小曹娥镇中心小学的杨伯军副书记致欢迎词,强调本校“守文化之根,育创新之魂”的教育理念,为活动拉开序幕。
课堂创新: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活动以两堂特色主题班会为核心,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碰撞。
非遗美食中的文化密码:黄家埠镇中心小学徐梦婕老师执教《梁弄大糕的时光密码》,从了解其前世的传统寓意、背后的婚俗故事,到知晓今生五代传承人的坚守,以及在形状口味、制作工艺、宣传途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再到小组合作设计新口味、新包装,将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将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融入讨论,制作了“未来大糕”创意模型,赋予梁弄大糕全新活力,展现“一糕一世界”的文化生命力。
舞狮艺术中的少年新声:新新小学张翔老师以《狮韵传古今,创艺向未来》为主题,通过视频展示南狮梅花桩、北狮踩绣球等经典技艺,学生亲身体验舞狮动作后,围绕“文创产品”“舞狮+科技”等展开头脑风暴。一名学生提出“设计舞狮游戏”的创意,引发全场共鸣。本堂课通过舞狮艺术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文化,彰显“狮舞千年,少年新声”的蓬勃朝气。
两堂课遵循“知情意行”理念,紧扣“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的主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激发情感认同,坚定传承意志,落实创新行动,为乡村学生打开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门。
经验共享:城乡共探育人新路径
微论坛环节,城乡教师围绕特色德育案例展开深度交流。
绳文化织就班级凝聚力:骨干班主任韩莹莹分享《以绳为媒,织就成长经纬》,通过“跳长绳挑战赛”“绳结编织赛”等活动,将坚韧、团结的绳文化融入班风建设,并借助“微班课”串联家校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文化精神。
孝爱教育浸润品德根基:名班主任范红霞以《践行“孝·爱”教育,涵育孝德少年》为题,展示学校通过拍摄孝行短视频、创编孝爱童谣、制作美德绘本等多元形式,构建“孝”与“爱”双螺旋德育模式。她特别提到,乡村学生通过“为长辈做一道菜”实践活动,将孝心转化为行动,成效显著。
专业赋能:破解班会设计密码
工作室领衔人杨蓥老师作《知情意行:构建有效主题班会的思维密码》专题讲座。
立足问题,贴近实际:强调班会选题需聚焦班级真实问题,要立足班级和学生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还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预防式设计”提前干预。
体验式活动激发内驱力:以班会《生活中的“线”》为例,解析如何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深度参与,实现“教育在体验中发生”,助力学生知行合一。
知情意行推动班会实施:杨老师深入剖析“知情意行”在主题班会中的运用,结合活动中的两堂课讲解设计要点和实施策略,从理论到实践为乡村教师提供系统指导,为班主任们提供清晰且实用的班会设计指南,提升班级管理与学生引导的能力,助力乡村教师提升班会课设计与实施能力。
城乡联动:共绘教育均衡新图景
作为“三名”工作室送培下乡的重要一站,本次活动不仅为乡村班主任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更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众多来自乡村的班主任全程参与,与市级名骨干教师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传承+创新”的班级管理新模式。一位乡村教师表示:“活动让我们接触到前沿理念和方法,对今后教育教学帮助很大,期待更多此类活动开展。”
此次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未来将推动更多“三名”工作室走进乡村,通过资源下沉、经验共享,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之路,步履不停。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这场送培下乡活动正为乡村教育播撒希望的种子,静待花开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