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至23日,莲都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与拓展》90学时培训如期举行。12天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参训教师的诊断、答疑和专家讲评,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教学的观摩,使学员们从知识到理论到实践都来了一次观念的洗礼。
精心筹备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开班。培训时间只有两周12天,可开办之前的准备工作却是几个月。为了验证项目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在本土组织90学时中长期培训班,教师与学校有需求吗?他们对培训的要求有哪些?调查的结果为培训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既然老师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就开始了全面的筹备,从项目主题的确定、培训课程的安排、名师的联系等等方面一一推敲。初稿形成后征求学校的意见,这样的安排能满足老师的愿望吗?听取了来自一线教师与领导的建议,确定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与拓展》为项目申报主题。在开班之前的一个月,我们侧重做好联络工作。一是建立学员短信平台,让学员在培训前有个预热的过程,通过短信让学员感受到来自组织者的温馨问候,了解培训的准备建议,完成阅读教学的困惑调查等;二是申请班级公共邮箱,将课程安排表、评价标准等与学员相关的信息发送到公共邮箱,每个学员都可以登录阅读、下载,完成的作业也发送到公共邮箱,可以相互学习;三是向学校了解学员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在培训中能更有的放矢。与学员的前期互动增大了培训信息的透明度,为培训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人性管理赢得了学员的认可。要提高培训实效,很关键的是要赢得学员的认可,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作了努力。规范管理成就亮点。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将培训时间与课堂纪律作为两项指标,分值占三分之二。在每天的培训中,严格执行签到制度与请假制度。12天的培训,学员对作息时间的遵守成为班级的亮点。无论是到学校听课,还是组织到杭州学习,无论是早上七点二十集中,还是雨天上课,无论是从乡下赶到城里的老师,还是赶回学校上完课再来培训的学员,都能准点到位,或者提前到达。学员们的行动促使我们要更加尽心尽力组织好每一天的活动,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90学时的学分而来学习的。及时沟通增进了解。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组织者想着如何将活动安排得丰富充实,参训者希望培训有张有弛,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得到提升。因此,做好信息的沟通交流就成为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渠道。课程安排的说明、班级管理规定的解释、学员中典型事迹的宣传等等,都需要与学员分享。而听取学员的建议并及时跟进,促进了组织者与参训者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热心服务温暖学员。作为组织者与管理者,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一定要有服务意识,竭尽全力为学员做好服务工作是我们的义务。做好生活上的服务是基础,为学员提供开水,安排好学员外出学习的住宿与用餐,让学员温暖如家。为学员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是重点,开班前的标语表达我们的热情,结业时的寄语蕴含我们的谢意与希望,优美的音乐带来好心情。因为心中装有学员,处处为学员着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更加投入。
量化考核提升了培训的品质。每组织一个培训班,我们都为他们量身定制考核标准。培训时间、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是制定评价标准的三个维度。开班时发给学员组织学员评价标准,让每个人都很清楚培训成绩是有根有据的。三个维度关注过程性学习,促进学员注重每一个专题。首先是培训时间的确保。整个培训过程中学员准点到位学习是这个培训班的亮点,每个学员也为之兴奋,这次培训再次验证了教师群体是极富责任心的,规范管理是教师对培训组织的要求。其次是课堂纪律的考核。12天的培训,学员在课堂上很专注,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前进,就像有个学员在培训随笔中所写的一样,“以前总觉得培训是一种负担,就在这次培训之前,我的心态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可是这两周时间,让我对培训改变了看法。许多年了,由于带着孩子,错过了许多出门学习的机会。出过门,才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才认识到,原来自己就如鲁迅笔下的那位少年一样,‘只看见校园里围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培训结束时组织全方位的作业检查,让我们对学员的用心学习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详尽的听课笔记、各具特色的培训随笔、角度不同的课堂点评记录了学员12天的学习足迹,其中有他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也有他们对改变当前教学的迫切愿望。学员的思想在培训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培训前的困惑,培训过程中受到了冲击与思考,培训结束后决心采取行动,这不正是我们组织者所期望的吗?
第一次组织90学时的中长期培训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培训班的组织能否根据教师的教龄设置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班,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能学有所获?在本土组织培训,如何在发挥本土资源的同时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开拓学员的视野紧跟教育发展趋势,让丽水的教育也能同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