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记南浔区小学校长赴杭州教改考察学习活动

作者:hz_nxyxzx 时间:2013-12-17 点击数:

2011年,南浔区“实施有效作业,变革课堂学教方式”教改项目被定为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通过“行政推动、联盟崛起、学科培育、课题引领”等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习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与做法,使教改走向“学科、课堂、课程”的纵深,我区分中小学两个组组织了中小学校长、全体研训员外出考察学习活动。

12月13日,在教育局沈中心副局长、研训中心褚水林、钱丹慧、徐勤芳三位副主任的带领下,全区各小学校长、小学相关研训员赴杭州拱墅区卖鱼桥小学、拱宸桥小学、人民小学及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观摩课堂、听取讲座、交流讨论、参观校园,这一路走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四所学校的课改之风,也时时在与自己的思维冲击着碰撞着。

生本与课堂

卖鱼桥小学为本次活动共安排了3节观摩研究课,分别是郑琴珠老师执教的科技博览微型短课《雾霾》、傅建飞老师执教的《掷一掷》和王威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

三堂课都以任务导学、围围座的形式展示,这也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近两年我区推行教改后,在许多公开课与展示课上,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形式,但当坐下来细听后,我们发现卖鱼桥小学的课堂更多了一份常态。课堂上没有老师急急的牵领,没有老师费神的苦口婆心,有的是教师不着墨迹的引领,不动声色的层层深入,有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内交流、集体反馈,有的是孩子们多种感官的共同体验。

待听过卖鱼桥小学王威副校长关于“任务导学课堂研究”的介绍后,大家更明白了“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是卖鱼桥小学每一门学科每一位老师每一堂课的努力。“任务导学”课堂的理念是课堂聚焦学生的学,主张“基于任务实现学习”,倡导以学生的精彩代替老师的精彩,强调先学后教、关注差异、暴露过程。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只有时时把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不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卖鱼桥小学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本课堂的魅力。

教改与课改

在卖鱼桥小学,我们听取了王怡芳校长《十分钟课程快车——杭州卖鱼桥小学课程建设略谈》,她介绍了学校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卖鱼桥小学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中,每节课缩减了5分钟,利用一周多出的150分钟开设了9门微型课,称之为“规定内容的选修课”,这9节课有的是15分钟,有的是20分钟,内容涉及礼仪、心理健康、硬笔书法、口语交际、数学思维等。

在拱宸桥小学,我们听取了该校邵宏峰副校长关于该校“新成功教育”的介绍,首先是“一心三最”的宗旨解读,“一心”即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成功心态”,“三最”即“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和最好的自己”;接着是“一加十”的培养目标;然后是“每天成功一点点”的发展战略,包括在学校德育上,通过实施以“成功做人”为终极关怀、以“有教养”为底线的“新成功德育”,包括在学校智育上,通过实施“为成功学习而教”的“成功教学”模式,打造“智慧品质学校”;包括在学校德育上,通过实施以“成功做人”为终极关怀、以“有教养”为底线的“新成功德育”等等。

在杭州市人民小学,校长郑志龙以“学得轻松,玩得快乐”为主题向我们介绍了该校“简约乐学”的高效课堂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并重点从“项目选择、操作运行、评价激励、推广辐射”四个运行机制介绍了学校“一班一品一特色”的项目。

不论是走在卖鱼桥小学充满个性的校园里,还是走在拱宸桥小学诗意盎然的校园里,抑或是走在人民小学充满活力的校园里,不论是参观卖鱼桥小学的礼仪馆,还是参观拱宸桥小学的运河研究院,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对教改与课改的再一次认识。

教改,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我们平时说得较多的也这方面的意思。课改则是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课改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为此,我们的教改试点项目的路径要走得更宽广一些,要涵盖德育、教学、课堂内外,要和学校的课程建设、班级建设结合起来,这样的改革之路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卖鱼桥小学王怡芳校长所说:“实现梦想的路一定在学校的课程中,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之魂。”

坚定与坚持

拱宸桥学校的“新成功教育”从2001年开始提出并实施,到2008年对理念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已历时十多年;人民小学的“一班一品一特色”起始于2008年,成熟于2011年,已历时五年多;同样,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也经过了2011年的“课改的定位问题”、“2012年课改的路径问题”、“2013年课改的深化问题”三个阶段的摸索,才终于有了今日拱墅区各个学校百花齐放的局面。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四所学校的参观考察,让我们知道只要目标正确,方向正确,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下去。我区“实施有效作业,变革课堂学教方式”的省教改项目是立足在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我们已经走出了教改的第一步,要做的是继续向着目标,坚持并不断创新,并走向成功。

特色与文化

走进拱墅区教师学校,我们一下子被院内的假山、盆景、小池、水帘墙以及那轻轻袅袅的水汽吸引了。待听过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赵群筠的立足于“发现以及帮助发现”理念下的“水文化”解读,原来院内的水景观共有八个,取名为潜藏、喷涌、奔腾、静池、渗流……八个景观结合经典教育规律、教育智慧,进行了合理的阐释,赋予了景观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喷涌”以水“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的性质喻为“学生的天赋,或自然显露,如自流泉,无需外力,可冲破土层,喷涌而出”;如“静池”以水“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的性质喻为“开放的课堂,向一切思想和观点敞开,老师、学生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自己和周围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需要停下来沉淀、消化、静思。”……

我们震撼于赵局长的诗意解读,同时也想到,无论是教改也好,还是学校特色也好,我们也一直都在努力着实践着,但缺少的可能就是提炼与深化为文化。而只有当深化为一种文化时,才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学校对自己独特教育精神的痴情追求和生活方式认可,才能创建牢固的生态共同体和集体人格。

春天的万紫千红,是冬天蕴藏潜流勃发而成。在这个初冬的日子,杭城之行,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我们收获满满。让我们将智慧之花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待来年,教改工作定能挣脱原有的束缚,走出“瓶颈”,突破高原现象,进入一个新的境地,定然能开出南浔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之花。

湖州南浔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 章九英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