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和日丽的四月中旬,我们迎来了“桐乡市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序列研究及拓展教学”专题培训,在班主任葛永藤老师的带领下,第一阶段为期六天的培训圆满落幕。
本次培训主要有专家引领、课例观摩和反思讨论三钟形式。
为让大家的视野更开阔,认真负责的葛老师邀请了语文教育界的几位大咖:具有传奇色彩的上海特级教师景洪春老师、全国著名儿童诗诗人雪野老师、山西《小学语文教学》主编杨伟老师、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及资深教研员冯海方、纪相钊等专家。几位专家或幽默风趣、或情真意切、或深入浅出,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让人耳目一新,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更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为教育孜孜不倦、忘我追求而绽放的异彩。其中,景洪春老师《“儿童立场”下的小学习作指导与讲评》和雪野老师《思维的力量》的讲座都着眼于儿童,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所以我们首先要保持一颗童心,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去想象,让孩子在想写的时候写,写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情。冯海方老师作了题为《大语文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思考》的讲座,冯老师从各个年段的习作目标入手,与我们分享习作教学的思考。纪老师的讲座《语言表达追求“真切可信的”还是 “别样的”》,结合他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明白: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要用有意思、有创造性的语言去雕琢。叶教授在讲座中也强调了写真话、诉真情,同时也告诉我们教学习作时要给孩子们创设语境,有了语境,儿童习作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习作才能真实。
专家的讲座虽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谆谆告诫:作为一名小语老师,一定要多学习,多反思。
讲座让人茅塞顿开,名师的课例让人耳目一新。景老师古文新编,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一个完整故事的四个环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每个环节做到巧妙衔接。景老师的教学是真正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杨州老师一开始就为孩子们创设了语境:介绍瓯柑,描述、品尝瓯柑,并将瓯柑放在淘宝网上销售,你将如何来描述。于是,孩子们的写作水到渠成,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除了专家的引领,学员们也积极热情,精心设计教案:不同取向与目标的同课异构;不同学段习作要求的螺旋上升;作前、作中、作后不同阶段的指导方法与策略。每一堂课都满含着老师的智慧和热情,课后的交流也是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第一阶段的培训虽然仅短短的六天,但这六天的聆听、观摩让我们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