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至10日,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温州市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精心组织下,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小学、初中专场分别在温州市洞头区城关小学、霓屿义务教育学校顺利举行,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主任颜丽函,中心分管副主任,相关学科研训员,以及来自全区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科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等200多位教师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名师引领巧夺天工
小学语文会场:
洞头区城关小学杨小亮老师和五年级(1)班的孩子们带来研讨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杨老师从抓时间词,梳理课文的重要场景入手,和学生一起围绕父母截然不同的态度品读细节,感受父母极端的爱;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正反辨析评议,表达自我对爱的方式的看法。
龙湾区第一小学周微微老师和五年级(3)班的孩子带来研讨课《月迹》。周老师从课前谈话历代古诗词入手开始带领孩子走进月迹,接着周老师和孩子一起品词读文,利用课堂作业本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勾画月迹,然后再从屋中月、院中月直至心中月层层深入,和孩子一起体会月之动态美、静态美,让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存留学生心底。
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李求宝老师和六年级(3)班的孩子带来研讨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李老师从印象入手,通过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个初步的印象,再和孩子们一起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事例的研讨、分享、品读,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
小学数学会场:
洞头区实验小学林丽洁老师和三年(4)班的孩子们带来研讨课《四边形的认识》。林老师重组数学教材,利用学生前测的数据辨析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与从属关系,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操作、空间想象来深刻理解四边形并初步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平阳县鳌江镇第一小学黄招团老师和三年(3)班的孩子们带来研讨课《周长的认识》。黄老师从生活中各种物品的轮廓引出各种平面图形,聚焦“一周”和“封闭图形”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周长,正确计算周长。
平阳县昆阳镇第三小学陈双老师和六年(5)班的孩子们带来研讨课《圆的面积再推导》。陈老师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圆还能转化为什么图形进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引领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
初中科学会场:
洞头区海霞中学张玲艳老师带来的一节《密度》课。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利用身边的盐水或砝码分析启发学生发现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联作为课堂的导入,从同种物质表格分析到不同物质具有不同密度的实验体验初步建立密度的概念。通过三个身边小实验归纳出比较密度的方法,并提出一个更难的问题: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有哪些方法比较密度大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活跃,层层深入。顺利得出密度的定义。其中单位之间大小比较也是一个难点,学生陷入困境,并生成很多单位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和老师共同交流达成共识,遗憾一点是可能由于缺少实验活动的展开,学生体验感比较弱。不过整节课已经充分体现出对信息整合,现象观察和对比,数据分析,知识的归纳等能力的培养,最后形成对密度的模型理解。
苍南县外国语学校林茂老师带来的《一杯水中的光学奥秘》,以“霓”为线索进行情境创设,“霓”在科学中的意思、彩虹如何形成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林老师通过任务驱动探秘光学:任务一“激疑”,把吸管放入水杯中,描述观察到吸管的变化;任务二“探究”,根据数据和模型解释水中吸管错位幅度变化的原因;任务三“解惑”,描述透过水杯看到的像的特点并分析。三个驱动型任务环环相扣,生成自然,充分体现了探究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以情境线索展开,以活动线索带动知识线索,三线合一,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高阶思维的形成。
瑞安市阁巷中学曾海辉老师执教的《探秘电饭煲》,有效的帮助九年级学生复习了电学的相关核心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曾老师以电饭煲的功能入手,提出了这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设计保温和加热的电路。关注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高,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继而再讨论如何让设计的这个电路能够在105℃自动切换,引入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让学生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以实验证明,电饭煲中不使用电磁继电器。磁钢就自然而然的被提出来——一个比电磁继电器更能精准控温并且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元件。曾老师在课堂中重视学生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差异化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货,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参与度较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会场:
洞头区霓屿义校吕良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吕老师“以图说史”,创设驱动性问题,在问题驱动下带领学生认识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密码,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
平阳县实验中学彭玉洁老师呈现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彭老师以“大交融”的理解为主线,结合图文资料,带领学生认识到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是战是和,各民族呈现出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的特点,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平阳县水头镇第二中学陈利老师带来了《追随国母的脚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一节复习课,整节课陈老师以“宋庆龄”的经历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
★专家讲学高屋建瓴
在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观摩研修后,各学科的专家为与会教师纷纷送上高瞻远瞩的专题讲座,为当下“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学科素养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何必钻老师深入剖析这三堂精彩课例并带来专题讲座《双减语境中课堂提问的维度与效度》。何老师指出,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而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前语文课堂的出现的问题太多、太细、太浅、太滥、太随意;问题的认知层次太低,多为复述性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课堂问题指向“感受型”的万能问题;问题的表述刚性,缺少交流对话的情境。这些课堂的流弊必须“减”去。同时教师要对课堂提问进行六层次阅读能力的梳理,对于课后题中缺少的能力问题可以进行“补”充。还有在教学中“增”加解释性问题、发现式问题、高阶思维问题、选择性问题、探询邀请式的问题和探究性问题。
浙江省特级教师、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兰衍局老师在三位上课名师分享研讨课的设计及意图之后,结合这三节课例作了《“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兰老师指出要通过“学科项目化学习评价”活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未来课堂新样态,并详细阐述了双减背景下项目化学习(PBL)的实施路径。浙江省教坛新秀、洞头区城关小学杨业老师带来《让数学“双减”学习真实发生——“角的度量”研磨与思考》微讲座。杨老师聚焦厘清要点、直击痛点、联结交点三个维度,关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深度学习。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庄振海老师针对上午的三节课,也进行专业的点评,特别针对初中科学复习教学设中关键能力的如何培养进行了专题讲座。强调拥有一个统领性的课堂真实情景很重要性,重在培养创造性解决真实问题的思维的能力,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差异化的资源等等,而好的课堂就是一种美丽风景,每个人从不同的窗口看里面,都是不一样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那就更好。
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正高级教师陈丽娟老师做《让项目化学习与教学结缘》的讲座。陈老师介绍了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化学习的四类项目:短课时(微)项目、单元项目、主题项目和项目式作业;结合平阳县通过评比、研导、测试、社团活动、名师工作室等方式,从区级到学校再到教师个人,层层推进项目化的有效开展;提出了让“项目化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的构想,希望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学俊老师做《指向教学目标,提升学习品质》讲座,首先阐释了“教、学、评”以及“一致性”的内涵,介绍我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准课堂”、“精准作业”、“精准评价”的教学新常规基本内容。其中“精准课堂”主要指向“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
★教师研修仰取俯拾
实验小学教务处长曾艳辉老师在活动中感言:此次省中心“百人千场”小学语文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了浙派省市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我们一线教师解决“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提供了启发、参照和指导。特别是省特级教师何必钻老师给了我面对“双减”的教学研究视域,“促”教学理念从“局部视角”走向“全局观念”(单元教学整合),“督”教师教学从“求全求多”走向“求通求变”(4R学习力),“推”学生学习从“零散认知”走向系统思考(可视化思维)。何特讲学语言诙谐幽默,教学问题跌宕犀利,“问学”课堂提振领悟,用一个个具体实例分享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专业、深度、内涵的见解,同时深入浅出,激趣互动,拓展生成,大家都收获满满!
灵昆一小吴维斌副校长说:通过专家的讲学使我明白了,“双减”视角下强调教学的根本性质要立足于“课堂是学生的场域”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要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当然不是真正地经历,而是模拟地、简约地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实验小学叶小芳老师深有体会地表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让学生经历一种思考、见证一种成长。省特级教师兰衍局老师以自身的研究历程,介绍了项目化教学经验,要求老师们带着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又让自己的特色课程服务于课堂,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省教坛新秀杨业老师认为生长型数学思维课堂,以关键问题为引领,找准思维生长源,形成思维生长链,把握思维的生长“芯”。他们强调,基于“双减”的生长型数学思维课堂,不只是数学知识的内部再生长,内容重构重组,也是思想方法经验积累式聚焦、学生思维的递进式俱增,更是思维品质、生命品格的生长。
近几年,省教育厅组织的“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持续在洞头开展,活动课例精彩,评点灵活生动,观点报告精辟,切合区域推进的课改项目,贴近学校及教师需求,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关键要素,充分发挥了特级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让教师们能在家门口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在观念洗礼、认知感悟、思维碰撞、视听盛宴中研修提高,受到中小学教师一致好评。
温州市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