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送教山海情,同课异构协作行——绍兴柯桥区戴建华特级教师工作室送教到江山

作者:夏冬 时间:2022-09-28 点击数:

风朗气清秋分日,山海联谊教研时。为了帮助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好地学习、理解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月23日,江山市教师进修学校特邀浙江省特级教师戴建华及其名师工作室成员来江山市城北中学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专场送教活动。江山市教研员柴小荣老师及道德与法治骨干班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江山市城北中学贺魁宁老师从当下疫情防控“测温计”的更新变化导入,引导学生意识到创新在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整节课围绕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活动,从学生对课题感兴趣的问题梳理,到学生自己的创新作品和创新体验,再到创新对个人和对社会作用的细致分析,最后通过分组探究解决本节课难点“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与改革的关系”。课堂节奏充实而紧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最后启发学生参与创新、推动创新,让知识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延展到社会实践,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绍兴市柯岩中学韩红娣老师的课以一则时政热点《地震预警系统》的视频引入课堂。紧接着用三站“创新之旅”开展活动:运用“创新舞台我来秀”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创新的魅力;通过悟“四次科技革命成就”和说“古代中国科技成就”让学生感悟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力;组织“芯片之争”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整节课韩老师化抽象为具体,坚持生本课堂,借助一系列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做中思,在读中思,在议中思,逐渐加深对创新的认识,并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创新,原来创新如此重要。

绍兴市柯桥区鲁迅外国语学校郭露璐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活化的课,巧用女儿摔破了碗,破了的碗怎么用导入,非常巧妙,引人入胜。以与女儿去科技馆参观为线索,从人民、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创新的魅力,认识到创新让人民生活美好、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了突破重难点,郭老师设计了“同桌交流”活动,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创新;通过回顾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让学生认识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通过例举华为与苹果“神仙打架”让学生理解创新驱动发展,内容详实又能深入浅出,精彩纷呈。整节课郭老师密切关注生活,体现学生主体,语言有亲和力,感染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节名师课堂,虽然内容相同,但在教法上却各有千秋。在随后的评课交流活动中,江山市教研员柴小荣做了提纲挈领的点拨,来自绍兴市和江山市的优秀教师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三位上课老师的课堂特色鲜明、特色各异,上课教师各显神通,高潮迭起;第二,三位老师都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具体、真实的情境,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以生为本的理念基本达成;第三,创新来自于生活,三堂课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的体验式教学都不拘泥文本,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体验、成就体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在评课的最后阶段,戴建华特级教师阐述了本次柯桥区——江山市“山海协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探讨交流的初衷,充分肯定了三位上课老师的课堂和老师们精彩的点评,并从教学设计多元化、情境创设生活化、课堂对话常态化、教学风采特色化等多个角度展开,为大家指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方向,助力教师成长。

下午,浙江省特级教师戴建华做了《社会法治教学论文写作的“智慧”路径》的专题讲座。讲座伊始,戴老师提出,教师论文写作要具备三要素:有厚实的实践基础,有独特的分析发现,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戴老师强调,想要写好一篇论文,要在平时积淀“慧根”,要在选题上独具“慧眼”,要在论证上有灵动“慧悟”,要在修改上永葆“慧心”。戴老师用睿智、简练、精确、幽默的语言为全体与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论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给予了新的启发。讲座贴近实际、直面问题、引导思考,激发了老师们极大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只有平时要多积累,才能写出一篇有魅力的论文。

不负热爱,奔赴山海,相遇名师,协作精彩。本次活动深化了绍兴、江山两地的课堂教学交流,唱响了“山海合作”协奏曲,搭建了两地教师深度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两地教师聚焦“深度课堂”互学共研,形成融洽的教学关系,浓郁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