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沐冬阳,“研”引成长 ——记黄岩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牵手乡村”送教活动
作者: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 时间:2024-11-22 点击数:
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将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班学员的研修所获反哺给乡村学校,同时引领区域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从而产生一定的示范辐射效应,近日,黄岩区112位小学语文教师相聚在北洋镇中心小学,相约在挚爱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以“素养本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区小语青年教师“牵手乡村”送教活动,互相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进步。
“同”课精彩,“异”构匠心
上午,北洋镇中心小学卢凤丹老师和江口街道第二小学陈玟宏老师为我们带来同课异构二年级上册《风娃娃》,带我们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盎然。
《风娃娃》是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层次清楚,图文并茂。故事的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浅显中不失活泼,很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如何讲故事”。卢凤丹老师引领着学生从“顺学而导解决生字,把故事讲通顺”“明晰结构抓住变化,把故事讲清楚”“抓住动作自主表演,把故事讲有趣”这三个方面落实“讲好故事”的语文要素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搭建学习支架,推进学习活动,促进语言实践,继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课堂充满童趣、充满活力。在教学中,陈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风儿剧场”,充分发挥自助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剧本围读会”“谁是剧中人”“剧后小彩蛋”三个环节,使学生浸入课堂。入情入境中,学生从“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由扶到放后,学生从故事的“倾听者”化身为“讲述者”。陈老师以“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兼顾了文体特征和儿童心理,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观点分享,如切如磋
“却顾所来径,苍山横翠微。”灵动的课堂是艺术的享受,是磨砺与雕琢的成果,也是执教者与同仁们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北洋镇中心小学的梅章飘雪老师和北城街道中心小学的周佳媚老师分别结合上午的两节课和磨课经历作观点分享。
诗韵流长,相荡成漪
下午,头陀镇中心小学方彩君老师和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陶文鸿老师分别为我们带来五上《古诗词三首》中的研讨课《山居秋暝》和《长相思》,让我们在经典诗作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才情,领略中华诗词独特的魅力。
走进一首诗,走进一类诗,走进背后的诗人。王维不仅是诗人,同时他有一双画家的眼睛,一对音乐家的耳朵,一颗禅意的心灵,而这四重身份恰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山居秋暝》中。方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入情地感受王维诗作的有声有色,尽显诗之美、画之美、声之美;又在深层的思考和入境中剖析“空山不空”的话题,使之沉浸于意味深长的禅之美,把学习的深度推向顶峰。最后的吟诵、吟唱环节让学生饱满的情感有了释放的载体,课堂在悠扬的乐声中戛然而止,留给学生“美”的回味。
诚如朱光潜所说:“情景相生,诗的境界是创造出来的,生生不息的。”陶文鸿老师通过“思乡之词我会读”“思乡之意我来品”“思乡之情我来展”三个学习任务,层层递进,展开了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纳兰性德所经历的征程,感受征途的不易,体验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绵长相思。陶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读、悟、吟、画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助ai工具,让学生想象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使人身临其境。学习的多样化为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活力,让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味”。
思享荟萃,合作共研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课堂教学的研讨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参与研训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从“教学引导力、学习参与度、学习卷入度、评价有效度”四个维度观察与诊断两节研讨课。课前,学员们明确了课堂观察视角;课中,针对教学场景进行了微格观察与分析,并运用了相关工具进行记录与反思;课后,通过分组统计与研讨,将观课成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实质性的转化与输出,并交流汇报。
专题赋能,激荡启思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学科指导教师余秀菊和杨丹月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小专题引领。在导师的指引下,青年教师们会行得更远。
学习感悟,且听且思
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常学常新,勤学勤进,且思且悟且成长!
今天的培训让我收获满满,新颖的评课方式让观课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评课不再是笼统的优缺点评价,而是多维度、细致化地分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参与度到教师的引导方法,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到教学手段的创新,全面且深入。这种评课方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和质量,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冬日之美,在于积淀蓄势,亦在于追梦同行。愿本次的“牵手乡村”送教活动如同冬阳穿透云层,拨散老师们心头的迷雾,在小语路上砥志研思,行而不辍,一路芳华,履践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