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自然课堂3.0”:校本实践中的教研训合一 ——记拱墅区大成实验学校课堂循证研修活动

作者: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吴小美 时间:2025-04-28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教育部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扎实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4月18日拱墅区大成实验学校开展了一场高质量、常态化且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以“智慧课堂赋能教学,循证研究促进成长”为主题,聚焦小学语文课例《蜘蛛开店》,通过课堂实录与数据反馈,探索课堂教学改进路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展现了区域教育在教研训一体化与AI赋能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

一、课例展示与数据采集:智慧课堂的生动实践

活动伊始,大成实验学校徐雯晴老师与202班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蜘蛛开店》展示课。徐老师以“帮助蜘蛛寻找开店失败的原因”为情境,巧妙设计了“了解开店经历”“寻找开店奥秘”“讲述开店经历”的层递式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结构导图、展开伙伴合作学习等可视化实践活动,经历完整的思辨过程。整个学习过程依托“一单三环六要素”学习单,以多层次活动达成目标,培养学生讲故事与语言思维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师生在智慧教室上课,参与培训的教师则通过直播形式在报告厅参与听课。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系统实时录制整个课堂,并生成“教与学行为数据图谱”,包括教师语言分析、学生参与度热力图、知识点掌握程度统计等,为课例研讨提供最真实精准的数据。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反思,正是“课堂循证”的生动体现,为课堂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课例研讨与课堂循证:教研训一体化的深度探索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曹云娟老师从学科角度对本节课进行点评,认为徐老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童话故事语言和结构的反复,引导学生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故事的“语言密码”。本课设立了清晰的学习目标,通过多层次的读、找、说、合作学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并进行当堂检测。整堂课徐老师灵动从容,孩子们学得开心!

“课堂循证”环节依托中央电教馆的智能研修平台展开。大数据精准教学小组组长郑奇斌老师依托本节课例数据分析,示范如何通过AI课堂分析帮助教师以客观的第三视角审视和反馈课堂教学情况。基于实证数据,识别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指导和参考。

徐雯晴老师对课堂进行说课和反思,分享了近期备课的心路历程。依托平台2次试课的数据及磨课组的评课内容,徐老师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性调整教学环节,在反复打磨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她同时展示了历次课堂实录数据,如教师提问频次、学生发言比例、任务完成效率等,将大数据带给她课堂的变化逐一呈现。

三、成果提炼与行动规划:AI赋能教学的区域示范

大成实验学校李建飞书记以《走进常态课堂做研修》为题,总结本次研修正向经验,提出后续工作方向。他指出,“自然课堂”是学校多年来实践的“一单三环六要素”智慧课堂3.0的升级版,是学校常态课堂改进的努力方向,也是追求的一种课堂理想。希望在AI背景下,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生态的修复,让每一堂课变成孩子们的学习之旅,让学习在课堂自然、真实地发生。

参与观摩的董春来老师和吴小美主任对本次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董老师指出,本次活动深度融合了教育信息化工具与学科教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精准的支持。吴主任则认为,作为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的第二批试点校,大成实验学校通过课例研磨的方式,将校本教研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系统推进。课例展示不仅提升了培训效能,还借助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系统的“课堂循证”功能,为教师插上了AI的翅膀,助力其快速成长。学校顺势开展的AI工具培训,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推动了课堂与研修的双向赋能。本次活动成功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与AI赋能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 浙江外国语学院  在线投稿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浙江外国语学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08008279号-2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8218212 传真:0571-88218212 Email:zjssgxzx@163.com